100%

  ●欽定續通典卷一百三十二 州郡十二

  金二

  ○金二【南京路 河北東路 河北西路 山東東路 山東西路】

  南京路

  河北東路

  河北西路

  山東東路

  山東西路

  △南京路

  南京路金初曰汴京貞元元年更號南京府三領節鎮三防禦八刺郡八縣一百八鎮九十八

  開封府

  睢州

  歸德府

  單州

  壽州

  陝州

  鄧州

  唐州

  裕州

  河南府

  嵩州

  汝州

  許州

  鈞州

  亳州

  陳州

  蔡州

  息州

  鄭州

  潁州

  宿州

  泗州

  ·開封府

  開封府 【上】 留守司留守帶本府尹兼本路兵馬都總管天德二年罷行臺尚書省置轉運司提刑司尋置統軍司領縣十五鎮十五開封 【東附郭】 鎮一 【延嘉】 祥符 【西附郭】 鎮三 【陳橋八角郭橋】 阿武 通許 【宋名咸平金大定二十九年以與咸平府重更名】 泰康鎮一 【橋崔】 中牟 鎮四 【嗣田陽武萬勝白沙】 杞 【宋雍邱縣杞國也金正隆後更今名】 鎮一 【圉城】 鄢陵 鎮一 【馬棚橋】 尉氏 鎮二 【朱家曲朱樓】 扶溝 鎮二 【建雄義店舊有赤倉頭】 陳留 延津 【貞祐三年升為延州 案河南通志貞祐三年升為延州尋廢州復置縣謹附識】 洧川 【貞祐二年置惠民倉興定二年以尉氏縣之宋樓鎮升】 長垣 封邱

  ·睢州

  睢州 【下】 刺史宋拱州保慶軍金初猶稱拱州天德三年更名領縣三鎮一襄邑 鎮一 【重華】 考城 【宋隸南京金正隆前隸曹州後來屬】 柘城

  ·歸德府

  歸德府 【散中】 宣武軍故宋州宋南京應天府河南郡歸德軍金初置宣武軍領縣六鎮四睢陽 【宋名宋城金承安五年更名】 鎮一 【葛驛】 寧陵 【大定二十二年徒於汴河隄南右城】 下邑 【案續輿地考金改下邑為夏邑省志亦云當作夏邑為是謹附識】 鎮一 【會亭】 虞城 穀熟 鎮二 【營城洛場】 楚邱 【金初隸曹州海陵後來屬興定元年以限河不便改隸單州】

  ·單州

  單州 【中】 刺史宋碭郡金貞祐四年升為防禦興定五年置招撫司以安集河北遺黎領縣四單父 成武 魚臺 碭山 【興定元年以限河不便改隸歸德府】

  ·壽州

  壽州 【下】 刺史宋隸壽春府金貞元元年來屬泰和六年升為防禦領縣二鎮一下蔡 蒙城 【宋隸毫州金初來屬】 鎮一 【蒙館】

  ·陝州

  陝州 【下】 防禦使未陝郡保平軍節度金皇統二年降為防禦貞祐二年升為節鎮領縣四鎮七陝 【倚】 鎮一 【石壕】 靈寶 鎮二 【乾壕關東】 湖城 鎮二 【三門集津】 閿鄉 鎮二 【張店故鎮皆又有曹張鎮恐誤】

  ·鄧州

  鄧州武勝軍節度使宋南陽郡嘗置榷場領縣三 【按元史地理志金舊領穰城南陽內鄉淅川順陽五縣據續輿地考云金省淅川縣入內鄉河西通志云金省順陽縣為鎮蓋元志誤也謹附識】 鎮六穰城 【倚】 鎮四 【順陽新野穰東板橋】 南陽 【按元史地理志云金升南陽縣為申州續輿地考云金初置陽管縣後始置鎮平縣屬申州金史皆不載謹附識】 鎮一 【張村】 內鄉 鎮一 【峽口】

  ·唐州

  唐州 【中】 刺史宋淮安郡嘗置榷場領縣四鎮四泌陽 【倚】 鎮一 【明陽】 比陽 鎮一 【羊棚】 湖陽 【貞祐元年廢】 鎮一 【羅集】 桐柏 【大定十年始置正官興定五年廢】 鎮一 【許封大定二十八年命規措界壕于唐鄧間】

  ·裕州

  裕州本方城縣泰和八年升置以方城縣為倚郭割汝州葉縣許州舞陽隸焉領縣三鎮四方城 【倚】 鎮一 【平臺】 葉 【本隸汝州泰和八年來屬】 鎮一 【臨墳】 舞陽 【本隸許州泰和八年來屬】 鎮二 【吳城北舞】

  ·河南府

  河南府 【散中】 宋南西京河南府雒陽郡初置德昌軍金興定元年升為中京府曰金昌領縣九 【正隆郡志有壽安縣紀錄皆無】 鎮四洛陽 【倚 按宋史地理志河南府治河南縣河南通志云金正隆二年省河南入洛陽謹附識】 鎮一 【龍門】 沔池 【按元史地理志云金升為韶州謹附識】 登封 孟津 【貞祐三年升為淘州十二月復為縣】 鎮一 【長泉舊有河清鎮後廢】 芝田 【朱名永安金貞元元年更名】 新安 偃師 鎮一 【緱氏】 宜陽 【按河南通志云金改壽安縣為宜陽縣謹附識】 鞏 鎮一 【洛口】

  ·嵩州

  嵩州 【中】 刺史舊名順州天德三年更名領縣四 【按元史地理志云金領伊陽福昌二縣與金史異謹附識】 鎮四伊陽 【宋隸河南府】 鎮一 【鳴皋舊有伊闕鎮後廢】 永寧 【宋隸河南府金正隆六年以前倚治於府後即鎮為縣】 鎮一 【府店】 福昌 【宋隸河南府】 鎮二 【韓城三鄉】 長水 【宋隸河南府】

  ·汝州

  汝州 【上】 刺史宋臨汝郡陸海軍節度金初為刺郡貞祐三年八月升為防禦領縣四鎮二梁 郟城 【宋隸許州 按宋史地理志改汝州郟城縣為郟縣隸許州蓋金復為郟城縣來隸謹附識】 鎮一 【黃道】 魯山 寶豐 鎮一 【汝南】

  ·許州

  許州 【下】 昌武軍節度使宋潁昌府許昌郡忠武軍領縣五鎮七長社 【倚】 鎮二 【許由椹澗】 郾城 鎮二 【駝口新寨】 長葛 臨潁 鎮二 【合流繁城】 襄城 【本隸汝州泰和七年來屬】 鎮一 【穎橋】

  ·鈞州

  鈞州 【中】 刺史舊陽翟縣偽齊升為潁順軍金大定二十二年升為州仍名潁順二十四年更今名領縣二鎮一陽翟 【倚】 新鄭 【宋隸鄭州】 鎮一 【郭店】

  ·亳州

  亳州 【上】 防禦使宋譙郡集慶軍隸揚州金貞祐三年升為節鎮軍名集慶領縣六鎮五譙 【倚有渦水泡水】 鎮一 【雙溝】 鹿邑 鎮一 【鄲城】 衛真 鎮一 【谷陽】 城父 酇 鎮一 【酇陽】 永城 【興定五年升為永州以下邑碭山酇縣隸焉】 鎮一 【保安】

  ·陳州

  陳州 【下】 防禦使宋淮寧府淮陽郡鎮安軍領縣五鎮二宛邱 項城 南頓 鎮一 【殄寇】 商水 【本激水宋避宣祖諱改】 西華 鎮一 【長平】

  ·蔡州

  蔡州 【中】 防禦使宋汝南郡淮康軍金泰和八年升為節度軍曰鎮南嘗置榷場領縣六鎮二汝陽 鎮一 【保城】 遂平 上蔡 西平 確山 鎮一 【毛宗】 平輿

  ·息州

  息州本新息縣泰八年升為息州以新息為倚郭割真陽褒信新蔡棣焉為蔡州支郡領縣四鎮一新息 【倚】 鎮一 【王務】 真陽 【本隸蔡州泰和八年來屬】 褒信 【本隸蔡州泰和八年來屬】 新蔡 【本隸蔡州泰和八年來屬】

  ·鄭州

  鄭州 【中】 防禦仗宋滎陽郡奉寧軍節度領縣七鎮三管城 【倚貞祐四年更名故市】 滎陽 密 鎮二 【大騩錁水】 河陰 原武鎮一 【陳橋】 氾水 滎澤

  ·潁州

  潁州 【下】 防禦使宋順昌府汝陰郡嘗置榷場金正隆四年罷榷場領縣四鎮十一 【舊有萬善鎮後廢】 汝陰 【倚】 潁土 【元光二年改隸壽州】 鎮十 【永寧漕口王家市櫟頭永清椒陂正陽江陂界溝斤溝】 泰和 沈邱鎮一 【永安】

  ·宿州

  宿州 【中】 防禦仗宋符離郡保靜軍節度隸揚州金初隸山東西路大定六年來屬貞祐三年升為節鎮軍曰保靜領縣四鎮八 【舊有荊山鎮】 符離 【倚】 鎮三 【曲溝符離黃團】 臨渙 鎮三 【柳子鄲澤桐墟】 靈璧 【宋元祐元年置】 鎮一 【西固】 蘄 鎮一 【靜安】

  ·泗州

  泗州 【中】 防禦使宋臨淮郡金正阪四年正月罷鳳翔府唐鄧潁蔡鞏洮等州并膠西縣諸榷場但置榷場於泗州先隸山東西路大定六年來屬領縣四鎮六淮平 【舊盱胎縣明昌六年以宋有盱眙軍故更】 虹 鎮二 【千仙通海】 臨淮 鎮四 【安河吳城青陽翟家灣】 睢寧 【興定二年以宿遷縣之古城置又有淮濱興定二年以桃園置元光二年廢】

  △河北東路

  河北東路天會七年析河北為東西路各置本路兵馬都總管府一節鎮二防禦一刺郡五縣三十鎮三十八

  河間府

  蠡州

  莫州

  獻州

  冀州

  深州

  清州

  滄州

  景州

  ·河間府

  河間府 【中】 總管府瀛海軍宋河間郡瀛海軍金天會七年置總管府正隆間升為次府置瀛州瀛海軍節度使兼總管置轉運司後復置總管府河北東西大名等路提刑司領縣二鎮三河間 【倚】 鎮三 【策城永寧北林】 肅寧

  ·蠡州

  蠡州 【下】 刺史宋永寧軍金天會七年升為寧州博野郡軍天德三年更為蠡州領縣一鎮一博野 【倚】 鎮一 【新橋】

  ·莫州

  莫州 【下】 刺史宋文安郡軍防禦治任邱金貞祐二年降為鄚亭縣領縣一鎮一任邱 鎮一 【長豐】

  ·獻州

  獻州 【下】 刺史本樂壽縣天會七年升為壽州天德三年更今名領縣二鎮十樂壽 【倚】 交河 【大定七年以石家團置】 鎮十 【景城南大樹劉解榭家參軍貫河北望夾漢策河沙渦】

  ·冀州

  冀州 【上】 宋信都郡金天會七年仍舊置安武軍節度使領縣五鎮六信都 【倚】 鎮一 【來遠後廢】 南宮 鎮三 【唐陽後增寧化七公二鎮】 衡水 武邑 鎮一 【觀津後廢】 棗強 鎮一 【廣川後廢】

  ·深州

  深州 【上】 刺史宋陽郡防禦金初為刺郡領縣五鎮一靜安 【倚】 鎮一 【下博】 束鹿 武強 饒陽 安平

  ·清州

  清州 【中】 宋乾寧郡軍金天會七年以守邊置防禦領縣三鎮一會川 【本名乾寧貞元元年更名】 鎮一 【范橋】 興濟 【本隸滄州大定六年來屬】 靖海 【明昌四年以清州窩子口置】

  ·滄州

  滄州 【上】 橫海軍 【按元史地理志作臨海軍謹附識】 節度使宋景城郡金貞元二年來屬領縣五鎮十一清池 鎮五 【長蘆新饒安舊饒安乾符郭疃舊有郭橋後廢】 無棣 鎮一 【分水】 鹽山 鎮四 【海豐海潤後增利豐撲頭二鎮】 南皮 鎮一 【馬明】 樂陵 【舊有會寧河永利東中三鎮後廢】

  ·景州

  景州 【上】 刺史宋永靜軍同下州治東光金初升為景州貞元二年來屬大安間避章廟諱更為觀州領縣六鎮四東光 【倚】 鎮一 【建橋】 阜城 將陵 吳橋 【按續輿地考云金於將陵縣之吳川鎮置縣金史未詳謹附識】 蓚 【宋隸冀州】 寧津 【按續輿地考云本保安鎮金置寧津縣金史未詳謹附識】 鎮三 【西保安廣平會津】

  △河北西路

  河北西路天會七年析為西路府三節鎮二防禦二刺郡五縣六十一鎮三十三

  真定府

  威州

  沃州

  邢州

  洺州

  彰德府

  磁州

  中山府

  祁州

  濬州

  衛州

  滑州

  ·真定府

  真定府 【上】 總管府成德軍宋常山郡鎮州成德軍節度金正隆間依舊次府置本路兵馬都總管府轉運司領縣九鎮三真定 【倚】 稾城 平山 欒城 獲鹿 【興定三年升為鎮寧州權河北西路以經略使武仙駐焉】 行唐 鎮二 【嘉祐北鎮舊有行臺新年二鎮後廢】 阜平 【胡昌四年以北鎮置】 靈壽 鎮一 【慈谷】 元氏

  ·威州

  威州 【下】 刺史天會七年以并陘縣升置陘山郡軍後為刺史領縣一并陘

  ·沃州

  沃州 【上】 刺史宋徽宗升為慶源府趙郡慶源軍治平棘金天會七年改為趙州天德三年更為沃州蓋取水沃火之義軍曰趙郡軍後廢軍領縣七鎮一平棘 【倚】 臨城 高邑 贊皇 寧晉 鎮一 【奉城】 柏鄉 隆平

  ·邢州

  邢州 【上】 安國軍節度使宋信德府鉅鹿郡安國軍節度金天會七年降為邢州仍置安國軍節度領縣八鎮四邢臺 唐山 【按宋史地理志無唐山縣據方輿紀要云本柏人縣唐元宗天寶初改為堯山縣宋因之金改為唐山金史未詳謹附識】 內邱 平鄉 鎮一 【道武】 任 鎮一 【新店】 沙河 鎮一 【綦村】 南和 鉅鹿 鎮一 【團城】

  ·洺州

  洺州 【上】 防禦使宋廣平郡治永年金天會七年以守邊置防禦領縣九鎮四永年 鎮一 【西臨洛】 廣平 【本魏縣金大定七年更】 宗城 【按宋地宗城縣屬大名府當是金時改屬洺州金史未詳謹附識】 新安 成安 肥鄉 鎮一 【新安】 雞澤 曲周 鎮二 【平恩白家灘】 名水 【按方輿紀要云宋初置洺水縣尋廢金復置金史未詳謹附識】

  ·彰德府

  彰德府 【散下】 宋相州鄴郡彰德軍節度治安陽金天會七年仍置彰德軍節度明昌三年升為府以軍為名領縣五鎮五安陽 【倚】 鎮三 【天祐永和豐樂】 林盧 【舊林盧鎮貞祐三年升為林州置元帥府興定三年升為節鎮以安陽縣水治村為輔巖縣隸焉】 湯陰 鎮一 【鶴璧】 臨漳 鎮一 【鄴鎮】 輔巖 【本水治村興定三年置】

  ·磁州

  磁州 【中】 刺史宋滏陽郡金初置滏陽郡軍領縣三鎮八滏陽 鎮四 【臺城觀城昭德後廢二祖增臨水鎮】 武安 鎮一 【固鎮】 邯鄲鎮三 【大趙北陽邑城土民須知惟有邯山鎮】

  ·中山府

  中山府宋府金天會七年降為定州博陵郡定武軍節度仗後復為府領縣七鎮二安喜 【倚】 新樂 無極 永平 【貞祐二年升為完州 按續輿地考云北平縣宋升北平軍金改永平縣金史未詳謹附識】 慶都 【按方輿紀要本望都縣金改為慶都縣金史未詳謹附識】 曲陽 【劇】 鎮一 【龍泉】 唐 鎮一 【軍城】

  ·祁州

  祁州 【中】 刺史宋蒲陰郡金初置蒲陰郡軍領縣三蒲陰 鼓城 深澤

  ·濬州

  濬州 【中】 防禦使宋大邳郡通利軍又改平川軍金天會山年以邊境置防禦使皇統八年縑與宗雋音同更為通州天德三年復領縣二鎮二黎陽 衛 鎮二 【衛橋淇門】

  ·衛州

  衛州 【下】 河平軍節度使宋汲郡金會會七年置防禦使明昌三年升為河平軍節度治汲縣以滑州為支郡大定二十六年以避河患徒於其城二十八年復舊治貞祐三年徒治於宜村新城以胙城為倚郭領縣五鎮二汲 新鄉 蘇門 【本共城大定二十九年改為河平避顯宗諱也明昌三年又改今名貞祐三年升為輝州興定四年置山陽縣隸焉】 鎮一 【早生】 獲嘉 鎮一 【大寧】 胙城 【本隸南京海陵時割隸滑州泰和七年復隸南京八年以限河來屬貞祐三年為衛州倚郭增置主簿興定四年以修武縣重泉村置縣來隸】

  ·滑州

  滑州 【下】 刺史宋靈河郡武成軍本南京屬郡金大定六年割隸大名府領縣二鎮二白馬 鎮二 【衛內武城】 內黃 【本隸大名府大定六年來屬】

  △山東東路

  山東東路為京東東路治益都府二節鎮二防禦二刺郡七縣五十三鎮八十三

  益都府

  濰州

  濱州

  沂州

  密州

  海州

  莒州

  棣州

  濟南府

  淄州

  萊州

  登州

  寧海州

  ·益都府

  益都府 【上】 總管府宋鎮海軍金初仍舊置軍置南青州節度使後升為總管府置轉運司大定八年置山東東西路統軍司領縣七鎮七益都 臨朐 穆陵 【貞祐四年升臨朐之穆陵置】 壽光 鎮一 【廣陵有鹽場】 博興 鎮二 【博昌淳化】 臨淄樂安 【按山東通志云金改千乘縣為樂安縣謹附識】 鎮四 【新鎮高家港清河王家】

  ·濰州

  濰州 【中】 刺史領縣三鎮一北海 【倚】 鎮一 【固底】 昌邑 昌樂

  ·濱州

  濱州 【中】 刺史宋為軍事領縣四鎮十渤海 鎮五 【豐國寧海濱海蒲臺安平】 利津 【明昌三年以永和鎮升置】 蒲臺 【按宋朝事實云省蒲臺縣入渤海縣當是金時復置謹附識】 鎮二 【安定合波】 霑化 【本名招安明昌六年更】 鎮三 【永豐阜永利】

  ·沂州

  沂州 【上】 防禦使宋琅邪郡領縣二鎮三臨沂 【劇】 鎮三 【長任向城利城】 費

  ·密州

  密州宋為密州高密郡安化軍節度領縣四鎮七諸城 【劇】 鎮三 【普慶信陽草橋】 安邱 鎮一 【李文】 高密 膠西 鎮三 【張倉梁鄉陳村】

  ·海州

  海州 【中】 刺史領縣五鎮四朐山 贛榆 【本懷仁大定七年更】 鎮二 【荻水臨洪】 東海 漣水 【本漣水軍皇統二年降為縣來屬】 鎮二 【太平金城按金志海州領縣五而所列止有朐山贛榆東海漣水四縣考宋元二史地理志海州並有沐陽縣續輿地考云金海州領朐山贛榆東海漣水沐陽五縣蓋金志脫去沐陽字也謹附識】

  ·莒州

  莒州 【中】 刺史本城陽軍大定二十二年升為城陽州二十四年更今名領縣三鎮二莒 日照 【按山東通志哲宗元祐二年置日照鎮屬密州金升為縣來屬謹附識】 鎮一 【濤洛】 沂水 鎮一 【沂安舊有扶溝洛鎮二鎮後廢】

  ·棣州

  棣州 【上】 防禦使宋安樂郡領縣三鎮九厭次 鎮五 【清河歸化達多永利脂角】 陽信 鎮二 【欽風西界】 商河 鎮二 【歸二官口】

  ·濟南府

  濟南府 【散上】 宋齊州濟南郡初置興德軍節度使後置尹置山東東西路提刑司領縣七鎮二十九歷城 鎮六 【盤水中宮老僧口上洛口王舍人店遙牆】 臨邑 鎮三 【新鎮安肅新市】 齊河 【按山東通志云宋于禹城縣之耿濟鎮改置濟河鎮金大定八年升鎮為齊河縣謹府識】 鎮三 【晏城劉宏新孫耿】 章邱 鎮四 【普濟延安臨濟明水】 禹城 鎮三 【新安仁水寨黎濟寨】 長清 【劇】 鎮六 【赤莊呂鎮李家莊歸德豐濟陰河】 濟陽 【按山東通志云金天會七年始割章邱之標竿鎮及臨邑之故著縣置濟陽縣謹附識】 鎮四 【回河曲提舊孫耿仁豐】

  ·淄州

  淄州 【中】 刺史宋淄川郡軍領縣四鎮六淄川 【倚】 鎮三 【金嶺張店神店】 長山 鄒平 鎮三 【淄鄉介東孫家嶺舊有崖店鎮後廢 按山東通志云金明昌中於鄒平之趙巖口置齊東鎮又云哀宗天興二年以唐青城鎮為青城縣尋廢謹附識】 高苑

  ·萊州

  萊州 【上】 定海軍節度使宋為東萊郡領縣五鎮一掖 【倚】 萊陽 鎮一 【衡村舊有海倉西由移風三鎮】 即墨 膠水 招遠 【按山東通志云金天會中於掖縣之羅峰鎮置招遠縣謹附識】

  ·登州

  登州 【中】 刺史宋東牟郡領縣四鎮二蓬萊 福山 【按山東通志云金于唐兩山鎮置福山縣謹附識】 鎮一 【孫大川】 黃 鎮一 【馬亭】 棲霞 【按山東通志云金明昌中始於陽疃鎮置棲霞縣謹附識】

  ·寧海州

  寧海州 【上】 刺史本寧海軍大定二十二年升為州 【按山東通志云金明昌中於牟平縣置寧海軍後改軍為州謹附識】 領縣二鎮二牟平 鎮一 【湯泉】 文登 【劇】 鎮一 【溫水】

  △山東西路

  山東西路府一領節鎮二防禦二刺郡五縣三十七鎮四十八

  東平府

  濟州

  徐州

  邳州

  滕州

  博州

  兗州

  泰安州

  德州

  曹州

  ·東平府

  東平府 【上】 天平軍節度使宋東平郡舊鄆州後以府尹兼總管置轉運司領縣六鎮十九須城 東阿 鎮五 【景德木仁關山銅城陽劉】 陽穀 鎮二 【樂安定水】 汶上 【本名中都貞元元年更為汶陽泰和八年更今名】 鎮一 【柴城】 尋張 【大定七年河水壞城遷竹口鎮十年復舊治】 鎮一 【竹口】 平陰 鎮十 【但歡安寧寧鄉翔鸞固留滑口廣里石橫澄空傅家岸】

  ·濟州

  濟州 【中】 刺史宋濟陽郡舊治鉅野金天德二年徒治任城縣分鉅野之民隸嘉祥鄆城金鄉三縣領縣四鎮二任城 【倚】 鎮一 【魯橋】 金鄉 鎮一 【昌邑】 嘉祥 【舊有合來山口二鎮後廢 按山東通志云金皇統中析鉅野山口鎮置嘉祥縣謹附識】 鄆城 【大定六年徒治盤溝村以避河決】

  ·徐州

  徐州 【下】 武寧軍節度使宋彭城郡金貞祐三年改隸河南路領縣三鎮五彭城 【倚】 鎮三 【呂梁利國下唐又有厥堌鎮元光二年升為永固縣】 蕭 鎮二 【白土安民舊有豐晉城雙溝二鎮】

  ·邳州

  邳州 【中】 刺史宋淮陽軍金貞祐三年改隸河南路領縣三下邳 蘭陵 【本永縣明昌六年更名貞祐四年徒治上婁村 按山東通志云金明昌初改唐承縣為蘭陵縣興定中置嶧州治此謹附識】 宿遷 【元光二年廢】

  ·滕州

  滕州 【上】 刺史宋滕陽軍金大定二十二年升為滕陽州二十四年更今名貞祐三年為兗州支郡領縣三鎮一滕 【舊名滕陽大定二十四年更】 沛 鎮一 【陶陽】 鄒 【宋隸泰寧軍】

  ·博州

  博州 【上】 防禦使宋博平郡領縣五鎮十一聊城 【倚】 鎮二 【王館武水】 堂邑 鎮二 【回河侯固】 博平 鎮一 【博平】 在平 【按東昌府志云唐省茌平入聊城縣宋因之金天會中復置謹附識】 鎮二 【唐平興利】 高唐 鎮四 【固河齊城靈城夾灘】

  ·兗州

  兗州 【中】 泰定軍節度仗宋襲慶府魯郡舊名泰寧軍金大定十九年更領縣四嵫陽 【本瑕邱】 曲阜 【宋名仙源 按山東通志云金天會中復名曲阜謹附識】 泗水 寧陽 【舊名龔縣大定二十九年以避顯宗諱改】

  ·泰安州

  泰安州 【上】 刺史本泰安軍大定二十二年升領縣三鎮二奉符 【倚】 鎮二 【太平靜封】 莢蕪 新泰

  ·德州

  德州 【上】 防禦使宋平原郡軍領縣三鎮七安德 鎮四 【磁博嚮化盤河德安】 平原 鎮一 【水務】 德平 鎮二 【懷仁孔家鎮】

  ·曹州

  曹州 【中】 刺史宋興仁府濟陰郡彰信軍本隸南京金泰和八年來屬大定八年城為河所沒遷州治於古乘氏縣領縣三鎮一濟陰 【倚】 鎮一 【濮水】 定陶 【本宋廣濟軍神宗熙寧間廢為定陶縣】 東明 【初隸南京後避河患徒河北冤句故地後以故縣為蘭陽儀封有舊東明城 按元史地理志汴梁路有蘭陽儀封二縣河南通志蘭陽縣注云金析東明六鄉為縣取其首鄉曰蘭陽以為名儀封縣注云漢為東昏縣地後魏為孝陽縣北濟廢金復置改曰儀封縣與金史以故縣為蘭陽儀封之說正合是曹州所領當增入蘭陽儀封為五縣謹附識】

  欽定續通典卷一百三十二

  ●欽定續通典卷一百三十三 州郡十三

  金三

  ○金三【大名府路 河東北路 京兆府路 鳳翔路 鄜延路 慶原路 臨洮路】

  大名府路

  河東北路

  河東南路

  京兆府路

  鳳翔路

  鄜延路

  慶原路

  臨洮路

  △大名府路

  大名府路宋北京魏郡府一領刺郡三縣二十鎮二十二金貞祐二年十月置行尚書省

  大名府

  恩州

  濮州

  開州

  ·大名府

  大名府 【上】 天雄軍 【案府志云金貞祐二年改武安軍金史未詳謹附識】 舊為散府先置統軍司天德二年罷以其所轄民戶分隸旁近總管府正隆二年升為總管府附近十二明安皆隸焉兼漕河事領縣十鎮十三 【舊有柳林侯固二鎮】 大名 【倚】 鎮一 元城 鎮二 【安定安賢】 魏縣 冠氏 鎮四 【普通清水博寧桑橋】 南樂 【案宋史地理志南樂朝城二縣並以崇寧四年改屬澶州金時蓋自澶州還屬大名耳金史未詳謹附識】 鎮一 【南樂】 館陶 鎮一 【館陶】 夏津 鎮一 【孫生】 朝城 鎮一 【韓張】 清平鎮一 【清平】 莘 鎮一 【馬橋】

  ·恩州

  恩州 【中】 刺史宋清河郡軍事治清河今治歷亭領縣四鎮六歷亭 【倚】 鎮四 【漳南新安樂舊安樂王杲】 武城 鎮一 【武城】 清河臨清 鎮一 【曹仁】

  ·濮州

  濮州 【下】 刺史未濮陽郡領縣二鎮三鄄城 【倚】 鎮二 【臨濮雷澤皆舊縣貞元二年為鎮】 范 鎮一 【定安】

  ·開州

  開州 【中】 刺史宋開德府澶淵郡鎮寧軍節度降為澶州金皇統四年復更今名領縣四鎮一濮陽 【倚】 清豐 觀城 鎮一 【武鄉】 長垣 【查隸南京泰和八年以限河不便來屬】

  △河東北路

  河東北路宋河東路金天會六年析河東為南北路各置兵馬都總管府一領節鎮三刺郡九縣三十九鎮四十堡十寨八

  太原府

  晉州

  忻州

  平定州

  汾州

  石州

  葭州

  代州

  隩州

  寧化州

  嵐州

  岢嵐州

  保德州

  管州

  ·太原府

  太原府 【上】 武勇軍宋太原郡河東軍節度金初依舊為次府復名并州太原郡河東軍總管府置轉運司領縣十一鎮八陽曲 【倚 案山西通志云大定閒割榆次之西北鄉屬焉金史未詳謹附識】 鎮五 【陽曲百井赤塘關天關陵井驛】 太谷 【案山西通志云興定四年于清源置晉州以太谷隸焉金史未詳謹附識】 平晉 【貞祐四年廢興定元年復置】 鎮二 【晉寧晉祠】 清源 徐溝 【本清源縣之溝鎮大定二十九年升 案山西通志云興定四年改隸晉州金史未詳謹附識】 榆次祈 【案山西通志云貞祐中以尚書左丞胥鼎議於縣東團柏鎮置■〈山責〉州縣屬焉州尋廢興定中隸晉州金史未詳謹附識】 鎮一 【團柏】 文水 交城 盂 【興定中升為州聽終州元帥府節制置刺中尋復】 壽陽 【興定二年嘗割隸平定州】

  ·晉州

  晉州 【興定四年以壽陽縣西張寨置】

  ·忻州

  忻州 【下】 刺史舊定襄郡軍領縣二鎮四秀容 鎮四 【忻口雲內徒合石】 定襄

  ·平定州

  平定州 【中】 刺史本未平定軍金大定二年升為州興定二年為防禦十一月復降為刺郡領縣二鎮三平定 【倚】 鎮二 【承天東百井】 樂平 【興定四年升為皋州】 鎮一 【淨陽】

  ·汾州

  汾州 【上】 宋西河郡軍事金天會六年置汾陽軍節度使後又置河東南北路提刑司領縣五鎮二西河 鎮一 【郭柵】 孝義 介休 鎮一 【洪山】 平遙 靈石 【貞祐三年割隸霍州四年復來屬】

  ·石州

  石州 【上】 舊昌化軍刺史興定五年復隸晉陽從郭文振之請也領縣六鎮四離石 【倚】 鎮一 【石窟】 方山 【貞祐四年徒治於積翠山】 孟門 【宋隸晉寧軍金明昌六年改】 鎮二 【吳保天澤】 溫泉 【貞祐四年改隸汾州】 臨泉 【宋隸晉寧軍 案元史地理志金名臨水縣謹附議】 鎮一 【克明】 寧鄉 【舊名平夷明昌六年更】

  ·葭州

  葭州 【下】 刺史本晉寧軍貞元元年隸汾州大定二十二年升為晉寧州二十四年更今名在黃河西興定二年以河東殘破改隸延安府 【案元一統志云葭州金初為夏人所殘皇統三年復立軍治後為州領通秦彌川太和建寧吳堡凡五縣考五縣多宋時堡砦疑金未並升為縣謹附識】 領寨八堡九 【神泉寨永祚堡烏龍寨康定堡寧河寨寧河堡太和寨神木寨通津堡彌川寨護川堡強川堡清川堡通泰寨通泰堡晉安堡吳堡寨已上皆在黃河西臨西夏界】

  ·代州

  代州 【中】 宋雁門郡防禦金天會六年置震武軍節度使貞祐二年僑置西面經略司尋領縣五鎮十三雁門 【倚】 鎮三 【雁門西陘胡谷】 崞 鎮一 【樓板】 五臺 【貞祐四年升為臺州】 鎮二 【興差石觜】 廣武 【貞祐三年來屬】 繁畤 【貞祐三年升為堅州】 鎮七 【茹越大石義興麻谷瓶形梅迴寶興】

  ·隩州

  隩州 【下】 本宋火山軍金大定二十二年升為火山州後更今名興定二年改隸嵐州四年以殘破徒治於黃河灘許父寨領縣一鎮一河曲 【貞元元年置】 鎮一 【鄴鎮】

  ·寧化州

  寧化州 【下】 刺史本寧化軍大定二十二年升為州領縣一鎮一寧化 鎮一 【窟谷】

  ·嵐州

  嵐州 【下】 宋樓煩郡軍事金天會六年置鎮西節度使領縣三鎮四宜芳 鎮一 【飛鳶】 合河 【案元史地理志合河金升興州隸太原路謹附識】 鎮三 【合河津乳浪鹽院渡】 樓煩

  ·岢嵐州

  岢嵐州 【下】 刺史本宋崎嵐軍金大定二十二年為州貞祐三年升為防禦四年升為節鎮尋復為防禦領縣一堡一嵐谷 堡一 【寒光】

  ·保德州

  保德州 【下】 刺史本宋保德軍金大定二十二年升為州元光元年升為防禦領縣一保德 【大定十一年置】

  ·管州

  管州 【下】 刺史本宋憲州靜樂郡金天德三年更興定三年升防禦領縣一靜樂

  △河東南路

  河東南路府二節鎮三防禦一刺郡六縣六十九鎮三十關六

  平陽府

  隰州

  吉州

  河中府

  絳州

  解州

  澤州

  潞州

  遼州

  沁州

  懷州

  孟州

  ·平陽府

  平陽府 【上】 宋平陽郡建雄軍節度本晉州初為次府置建雄軍節度使金天會六年升總管府置轉運司興定二年以殘破降為散府領縣十鎮一臨汾 【天會六年定臨汾為次赤餘並次畿置丞簿尉各一】 襄陵 【倚】 鎮一 【故關】 淇洞 趙城 霍邑 【貞祐三年升為霍州以趙城汾西靈石隸焉興定元年升為節鎮軍曰鎮定】 汾西 岳陽 浮山 【舊名神山大定七年更為浮山興定四年更名忠孝】 和川 冀氏

  ·隰州

  隰州 【上】 刺史宋大寧郡團練舊大寧郡軍刺史金天會六年改為南隰州以與北京隰州重也天德三年去南字領縣六關四隰川 【倚】 仵城 【興定五年升以隰川之仵城鎮置】 蒲 【興定五年升為蒲州以大寧隸焉】 大寧 關一 【馬門關】 永和 關一 【永和關】 石樓 【按通志云金鎮西州謹附識】 關二 【永寧上平關】

  ·吉州

  吉州 【下】 宋置團練舊名慈州金天德三年改為耿州置文成郡軍明昌元年更今名領縣二吉鄉 鄉寧

  ·河中府

  河中府 【散上】 宋河東郡舊置護國軍節度仗金天會六降為蒲州置防禦使天德元年升為河中府仍舊護國軍節度使大定五年置陝西元帥府領縣七鎮四河東 【倚】 鎮二 【永樂合河】 榮河 【貞祐三年升為滎州以河津萬泉隸焉】 鎮一 【北郎】 虞鄉萬泉 鎮一 【胡壁】 臨晉 河津 猗氏

  ·絳州

  絳州 【上】 宋置絳郡防禦金天會六年置絳陽軍節度使興定二年升為晉安府總管河東南路兵馬三年置河東南路轉運司領縣八鎮五關一正平 【倚劇】 鎮一 【澤掌】 曲沃 【劇】 鎮二 【柴村九王】 稷山 翼城 【興定四年升為翼州以垣曲絳隸焉元光二年升為節鎮軍曰翼安】 太平 垣曲 鎮一 【皋落】 關一 【行臺】 降 鎮一 【繪交】 平水 【興定四年徒置汾河之西從平陽公胡天祚之請也】

  ·解州

  解州 【上】 刺史宋慶成軍防禦金初置解梁郡軍後廢為刺郡貞祐三年復升為節鎮軍名寶昌興定四年徒治平陸縣領縣六鎮四解 【倚】 平陸 鎮一 【張店】 芮城 【宋隸陝州】 夏 【案宋史地理志夏縣屬陝州當是金時改屬金史未詳謹附識】 鎮一 【曹張】 安邑 聞喜鎮二 【東鎮劉莊】

  ·澤州

  澤州 【上】 刺史宋高平郡金天會六年以與北京澤州同加南字天德三年復去南字貞祐四年隸潞州昭義軍後又改隸孟州元光二年升為節鎮軍曰忠昌領縣六鎮二晉城 【倚】 鎮二 【周村巴公舊又有星軺鎮】 端氏 陵川 陽城 【元光二年升為勣州】 高平 沁水

  ·潞州

  潞州 【上】 宋隆德府上黨郡昭德軍節度使金天會六年節度仗兼潞南遼沁觀察處置使領縣八鎮四上黨 【倚】 鎮一 【八義】 壺關 屯留 鎮一 【寺底】 長子 鎮一 【橫水】 潞城襄垣 鎮一 【禠亭】 黎城 涉 【貞祐三年升為崇州以黎城縣隸焉四年以殘破復為縣興定五年復升為州】

  ·遼州

  遼州 【中】 刺史本宋樂平郡刺史金天會六年以與東京遼州同加南字天德三年復去南字領縣四鎮一關一遼山 【倚】 鎮一 【平城舊縣也貞元閒廢為鎮屬遼山縣及廢舊芹泉鎮】 關一 【黃澤】 榆社 和順 儀城 【舊為平城縣貞元二年廢入遼山為鎮貞祐四年復升為縣更今名】

  ·沁州

  沁州 【中】 錦山郡宋威勝軍金天會六年升為州元光二年升為節鎮軍曰義勝領縣四鎮一銅鞮 【倚】 武鄉 鎮一 【南關】 沁源 【元光二年升為穀州】 綿上

  ·懷州

  懷州 【上】 宋河內郡防禦金天會六年以與臨潢府懷州同加南字仍舊置沁南軍節度使天德三年去南字皇統三年置黃沁河隄都大管勺司大定五年置行元帥府興定五年置招撫司領縣四鎮六河內 【倚】 鎮四 【武德柏鄉萬善清化】 修武鎮一 【承恩】 山陽 【興定四年以修武縣重泉村為山陽縣隸輝州】 武陟 鎮一 【宋郭】

  ·孟州

  孟州 【上】 宋濟源源郡節度金天會六年降河陽府為孟州置防禦守盟津宣宗朝置經略司 【案續輿地考云大定中為河水所害北去故城十五里築城徒治焉故城謂之下孟州新城謂之上孟州謹附識】 領縣四鎮二河陽 【倚】 鎮二 【穀羅沇河】 王屋 濟源 溫

  △京兆府路

  京兆府路宋為永興軍路金皇統二年省併陝西六路為四曰京兆曰慶原曰熙秦曰鄜延府一領節鎮一防禦一刺郡四縣三十六鎮三十七

  京兆府

  商州

  虢州

  乾州

  同州

  耀州

  華州

  ·京兆府

  京兆府 【上】 宋京兆郡永興軍節度金皇統二年置總管府天德二年置陝西路統軍司陝西東路轉運司領縣十二鎮十 【舊又有中橋臨沍二鎮後廢】 長安 【倚】 鎮一 【子午】 咸寧 【倚本萬年後更名泰和四年廢尋復 案清類天文分野之書云咸寧縣大定二十一年改名金史未詳謹附識】 鎮二 【鳴犢乾祐】 興平 涇陽 臨潼 鎮一 【零口】 藍田 雲陽 鎮一 【孟店】 高陵 鎮二 【毗沙渭城】 終南 【宋清平軍】 鎮一 【甘河】 櫟陽 鎮一 【栗邑】 鄠 鎮一 【秦渡】 咸陽

  ·商州

  商州 【下】 刺史宋上洛郡軍事金貞祐四年升為防禦尋隸陝州興定二年復來屬元光二年改隸河南路領縣二鎮二 【舊又有西市黃川清雪三鎮後廢】 上洛 鎮二 【商洛澧陽皆舊為縣貞元二年廢為鎮】 洛南

  ·虢州

  虢州 【下】 刺史宋虢郡軍事金貞祐二年割為陝州支郡以備潼關領縣三鎮五虢略 鎮三 【靖還王城朱陽】 盧氏 鎮二 【社管灤川舊為縣貞元二年廢為鎮】 朱陽 【海陵時嘗廢後復置】

  ·乾州

  乾州 【中】 刺史宋嘗改為醴州金天德三年復領縣四鎮三奉天 鎮一 【辟祿】 醴泉 鎮一 【甘北】 武亭 【本武功大定二十九年以嫌顯宗諱更】 鎮一 【長寧】 好畤

  ·同州

  同州 【中】 宋馮翊郡定國軍節度治馮翊後改安國軍節度使領縣六鎮九馮翊 【倚】 鎮二 【沙苑并藍】 朝邑 鎮四 【朝邑新市延祥洿谷】 白水 郃陽 鎮一 【夏陽】 澄城 韓城 【貞祐三年升為禎州以郃陽縣隸焉】 鎮二 【寺前良輔】

  ·耀州

  耀州 【上】 刺史宋華原郡感德軍節度金皇統二年降為軍事後為刺史州領縣四鎮二華原 同官 鎮一 【黃堡】 美原 【案富平縣志云金省富平入美原縣金史未詳謹附識】 三原 鎮一 【龍橋】

  ·華州

  華州 【中】 宋華陰郡鎮潼軍節度治鄭金初因之後置節度使皇統二年降為防禦使貞祐三年升為節鎮軍曰金安以商州為支郡領縣五鎮六鄭 【倚】 鎮一 【赤水】 華陰鎮二 【開西敷水】 下邽 鎮二 【素化新市】 蒲城 鎮一 【荊姚】 渭南

  △鳳翔路

  鳳翔路宋秦鳳路治泰州府二防禦二刺郡二縣三十三城一堡四寨十六鎮十六

  鳳翔府

  德順州

  平涼府

  鎮戎州

  秦州

  隴州

  ·鳳翔府

  鳳翔府 【中】 宋扶風郡鳳翔軍節度金皇統二年升為府軍名天興大定十九年更軍名為鳳翔大定二十七年升總管府領縣九鎮四 【舊有橫水驛店雀模麻務長清五鎮後廢】 鳳翔 【倚舊名天興縣大定十九年更 案鳳翔縣志云金大定中以天興縣與衍慶殿字音相同改為鳳翔謹附識】 寶雞 鎮一 【武城】 虢 鎮一 【陽平】 郿 盩屋 【貞祐四年升為恆州以郿縣隸焉】 扶風 【金初作扶興 案雍大紀云貞祐元年隸京兆府】 鎮一 【岐陽】 岐山 鎮一 【馬蹟】 普潤 麟遊

  ·德順州

  德順州 【上】 刺史宋德順軍金初隸熙秦路皇統二年升為州大定二十七年來屬貞祐四年升為防禦尋升為節鎮軍曰隴安領縣六寨四堡一 【舊有上接鎮通安塞王家城牧龍城同家堡後廢】 隴平 【倚】 水洛 【本中安堡城】 堡一 【中安】 威戎 【本威戎堡城】 隆德 【本隆德寨】 通邊 【本通邊寨】 寨三 【靜邊舊為縣得勝寧安】 治平 【本治平寨】 寨一 【懷遠】

  ·平涼府

  平涼府 【散中】 宋渭州隴西郡平涼軍節度舊為軍後置陝西西轉運司陝西東西路提刑司金大定二十六年來屬領縣五鎮五寨一平涼 【倚】 潘源 崇信 鎮一 【西赤城】 華亭 化平 【本名安化大定七年更】 鎮四 【安化安國白巖河耀武】 寨一 【瓦亭】

  ·鎮戎州

  鎮戎州 【下】 刺史本鎮戎軍大定二十二年為州二十七年來屬領縣二堡三寨八東山 【本東山寨】 三川 【本三水寨】 堡三 【彭陽乾興開遠】 寨八 【天聖飛泉熙寧靈平通峽盪羌九羊張義】

  ·秦州

  秦州 【下】 宋天水郡雄武軍節度後置秦鳳路金初置節度皇統二年置防禦使隸熙秦路大定二十七年來屬元光二年升為節鎮軍曰鎮遠領縣八 【案元史地理忐金秦州領縣六無西寧廿谷二縣謹附識】 城一寨三鎮二 【舊有甘谷城甘泉城結藏城定西寨西顧堡後廢】 成紀 【倚】 治坊 甘谷 清水 【宋舊縣】 雞川 隴城 寨一 【隴城】 西寧 【貞祐四年升為西寧州以甘谷雞川治平三縣隸焉】 秦安 城一 【伏羌】 寨二 【三陽務弓】 鎮二 【掙戎■〈广外禾内〉穰】

  ·隴州

  隴州 【下】 宋汧陽郡防禦金海陵時隸熙秦路大定二十七年來屬領縣三鎮五汧陽 【倚】 鎮二 【安化新興】 汧源 鎮三 【吳山定戎隴西 案元史地理志金隴州領縣四有吳山縣續輿地考云金大定二十七年升吳山鎮為縣金史不載疑為縣未幾復廢為鎮謹附識】 隴安 【泰和八年以隴安寨升 案宋史理志太祖開寶二年析汧陽縣四鄉置隴安縣疑開寶以後或廢為寨至今復置謹附識】

  △鄜延路

  鄜延路府一領節鎮一刺郡四縣十六鎮五城二堡四寨十八關二

  延安府

  丹州

  保安州

  綏德州

  鄜州

  ·延安府

  延安府 【下】 宋延安郡彰武軍節度使皇統二年置彰武軍總管府領縣七鎮一寨五堡二膚施 【倚】 鎮一 【樂盤】 延川 寨一 【永平】 延長 【案張延楨築城記云延長古高奴地大定二十二年勘定延長縣治西北依山隴東南為平城謹附識】 臨真 甘泉 敷政 門山 堡二 【安定置第六正將安寨】 寨四 【萬安興定二年廢德安置第五副將招安永平有丹陽驛】

  ·丹州

  丹州 【中】 刺史宋咸寧軍事金初因之領縣一鎮一關一宜川 鎮一 【雲巖】 關一 【鳥仁】

  ·保安州

  保安州 【下】 刺史宋保安軍金大定二十二年升為州領縣一寨三鎮二堡一城一保安 【大定十一年以保安軍置】 寨三 【德靖順寧平戎】 鎮二 【靜邊永和】 堡一 【園林】 城一 【金湯】

  ·綏德州

  綏德州 【下】 刺史唐綏州宋綏德軍金大定二十二年升為州領縣一 【案元史理志金綏德州領綏德嗣武米脂綏平懷寧定戎清澗義合凡入縣考八縣多宋時堡砦或金未並升為縣謹附識】 寨十城一堡一關一清澗 【本宋清澗城金大定二十二年升】 寨十 【暖泉義合清邊臨夏白草脂置第二將懷寧鎮邊綏平克戎置第四將】 城一 【嗣武】 堡一 【開光】 關一 【永寧】

  ·鄜州

  鄜州 【下】 宋洛郡康定軍節度金初因之置保大軍節度使領縣四鎮一洛交 【倚】 鎮一 【三水】 直羅 鄜城 洛川坊州 【中】 刺史宋串部郡軍事領縣二鎮一中部 宜君鎮一 【王華】

  △慶原路

  慶原路舊作陝西西路府一領節鎮二刺郡三縣十九鎮二十三城二堡四寨十六

  慶陽府

  環州

  寧州

  邠州

  原州

  涇州

  ·慶陽府

  慶陽府 【中】 宋安化郡慶陽軍節度本慶州軍事金初改安國軍後置定安軍節度使兼總管皇統二年置總管府領縣三城二堡一寨三鎮七安化 【倚】 彭原 鎮二 【董志赤城】 合水 鎮五 【金櫃懷安華樂五交景山】 城二 【白豹大順】  寨三 【安強華池柔遠】 堡一 【荔原】

  ·環州

  環州 【上】 刺史宋軍事金初因之大定閒升為刺郡領縣一堡三寨六鎮三通遠 【倚】 堡三 【木瓜歸德興平舊有惠丁射香流井三堡後廢】 寨六 【定邊平遠永鄉浜德烏偷安邊 案宋史地理志環州通遠縣注有洪德烏崙等寨金志作浜德烏偷蓋誤謹附識】 鎮三 【合道馬嶺木波】

  ·寧州

  寧州 【中】 刺史宋彭原郡興寧軍節度金初因之皇統二年降為軍仍加西字天德二年去西字為刺郡領縣四鎮五安定 【倚本名定安大定七年更】 鎮一 【交城】 定平 鎮二 【棗社大昌】 真寧 鎮二 【要闕山河】 襄樂

  ·邠州

  邠州 【中】 宋新平郡靖難軍節度使金初因之領縣五鎮三寨一新平 【倚】 淳化 宜祿 鎮一 【亭口】 永壽 【米隸醴州】 鎮一 【永壽舊有邵寨鎮後割隸涇州】 寨一 【常寧】 三水 鎮一 【清泉】

  ·原州

  原州 【上】 刺史宋平涼軍事金大定二十七年為涇州支郡後復軍事領縣二鎮三寨五臨涇 【倚】 彭陽 鎮三 【蕭鎮柳泉新城】 寨五 【綏寧平安清安開邊西壕】

  ·涇州

  涇州 【中】 彰化軍節度使本治涇州元光二年徒治長武領縣四寨一鎮二涇川 【本保定縣大定七年更】 寨一 【官地】 長武 良原 靈臺 鎮二 【百里邵寨】

  △臨洮路

  臨洮路皇統二年改熙州為臨洮府置熙秦路總管府大定二十七年更今名府一領節鎮一防禦一刺郡四縣十五鎮六城七堡十二寨九關二

  臨洮府

  積石州

  洮州

  蘭州

  鞏州

  會州

  河州

  ·臨洮府

  臨洮府 【中】 宋熙州臨洮郡鎮洮軍節度後更為德順軍金皇統二年置總管府領縣三鎮一城一堡狄四道鎮一 【慶平】 城一 【景骨】 當川 堡一 【通谷】 康樂 堡三 【渭源臨洮南川】

  ·積石州

  積石州 【下】 刺史本宋積石軍溪哥城金大定二十二年為州領縣一城三堡三 懷羌 城三 【循化大通來羌】 堡三 【通津臨灘來同】

  ·洮州

  洮州 【下】 宋嘗置團練刺史舊軍事領堡二 【通祐臨宋界無民戶置軍守鐵城臨宋界無民戶置軍守】

  ·蘭州

  蘭州 【上】 刺史宋金城郡軍事領縣三鎮三城二堡三關一定遠 【兼第十將】 龕谷 【宋舊寨 案元史地理地云金州本蘭州龕谷寨金升寨為縣以龕谷為全州治所金志不載謹附識】 阿千 【宋舊寨】 城二 【寧遠安羌】 堡三 【東關質孤臨夏邊兼第八將西關臨黃河夏邊】 鎮三 【原川豬嘴納來】 關一 【京玉】

  ·鞏州

  鞏州 【下】 節度宋通遠軍皇統二年升軍事為通遠軍節度使領縣五寨四鎮一隴西 【宋舊縣】 通渭 定西 【貞祐四年升為州以通西安西隸焉】 鎮一 【鹽川縣有赤嘴鎮後廢】 通西 安西 寨四 【熟羊臨宋界來遠去宋界二十五里舊為鎮永寧去宋界三十里南川舊有平西寧遠二寨及南三分堡】

  ·會州

  會州 【上】 刺史宋前舊名汝遮 【案元史地理志云金置寶川縣陷於河西僑治州西南百里會川城名新會州金志不載謹附識】 領縣一 【舊有會川城】 寨二關一保川 寨二 【平安通安】 關一 【會安舊作會寧】

  ·河州

  河州 【下】 防禦宋安鄉郡軍事金皇統二年升軍事為防禦貞祐四年十月升為節鎮軍曰平西領縣二城一寨三鎮一枹罕 【金初廢貞元二年復置】 寧河 城一 【安鄉關】 寨三 【南川通會關定羌城】 鎮一 【積慶】

  欽定續通典卷一百三十三

《續通典》 州郡典凡二十六卷(134~146)/一百五十卷 (清)高宗 敕撰

  ●欽定續通典卷一百三十四 州郡十四

  元一

  ○元一【中書省 嶺北等處行中書省統和寧路總管府】

  元起朔漠併西域平西夏臣高麗定南詔太宗六年滅金得中原州郡世祖至元十三年平宋全有版圖踵遼金故跡仍都於燕立中書省一統山東西河北之地謂之腹裏行中書省十有一曰嶺北曰遼陽曰河南曰陝西曰四川曰甘肅曰雲南曰江浙曰江西曰湖廣曰征東分鎮藩服路一百八十五府三十三州三百五十九軍四安撫司十五縣一千一百二十七其地北踰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蓋東南所至不下漢唐而西北則過之有難以里數限者矣

  中書省

  嶺北等處行中書省統和寧路總管府

  △中書省

  中書省統腹裏之地為路二十九州八屬府三屬州九十一屬縣三百四十六 【各路立站總計一百九十八處】

  大都路

  上都路

  順寧府

  興和路

  永平路

  德寧路

  淨州路

  泰寧路

  集寧路

  應昌路

  全寧路

  寧昌路

  砂井總管府

  保定路

  燕南河北道肅政廉訪司

  山東東西道宣慰司

  山東東西道肅政廉訪司

  河東山西道宣慰使司

  河東山西道肅政廉訪司

  ·大都路

  大都路金為大興府元太祖十年克燕初為燕京路總管大興府至元元年改中都其大興府仍舊四年始於中都之東北置今城而遷都焉九年改大都十九年置留守司一十一年置大都路總管府初為警巡院三至元四年省其一止設左右二院分領坊市民事領縣六州十州領十六縣大興 【赤】 宛平 【赤與大興分治郭下】 良鄉 【下】 永清 【下】 寶坻 【下至元十六年於縣立屯田所收籽粒赴太倉及醴源倉輸納】 昌平 【下】  涿州 【下】 元太宗八年為涿州路世祖中統四年復為涿州領二縣范陽 【下倚郭】 房山 【下金奉先縣元至元二十七年改今名】  霸州 【下】 金置信安軍元仍為霸州領四縣益津 【下倚郭中統四年省至元二年置】 文安 【下】 大城 【下】 保定 【下至元二年省入益津四年置按金史地理志保定縣屬雄州當是元初來屬謹附識】  通州 【下】 領二縣潞 【倚郭】 三河 【下】  薊州 【下】 金為中都元太祖十年定其地仍為薊州領五縣漁陽 【下倚郭】 豊潤 【下至元二年省入玉田四年以路當衝要復置二十一年立豊潤署領屯田八百三十七戶】 玉田 【下】 遵化 【下】 平谷 【下至元二年省入漁陽十三年復置】  漷州 【下】 遼金為漷陰縣元初屬大興府至元十三年升漷州割大興府之武清香河二邑來屬領二縣香河 【下】 武清 【下】  順州 【下】 金有溫陽縣元廢縣存州 【按金史地理志順州領溫陽密雲二縣元志不言密雲疑有訛脫謹附識】  檀州 【下】  東安州 【下】 本安次縣元初隸大興府太宗七年隸霸州中統四年升為東安州隸大都路 固安州 【下】 舊為固安縣金隸涿州元憲宗九年隸霸州又改隸大興府中統四年升固安州 龍慶州金為縉山縣元至元三年省入懷來縣五年復置本屬上都路宣德府奉聖州仁宗延祐三年以誕生之地割縉山懷來來隸大都升縉山為龍慶州領一縣懷來 【下】

  ·上都路

  上都路金平契丹置恆州元初為扎拉爾部烏嚕郡王營幕地憲宗五年命世祖居其地為巨鎮中統元年為開平府五年以闕庭所在加號上都至元二年置留守司五年升上都路總管府十八年升上都留守司兼行本路總管府事置警巡院一領縣一府一州四州領三縣府領三縣二州州領六縣開平 【上 按續輿地考至元初因東陽古城置縣尋省入興州後復置謹附識】

  ·順寧府

  順寧府金為宣德州元初為宣寧府太宗七年改山東路總管府中統四年改宣德府仍隸上都路至元三年以地震改順寧府領三縣二州宣德 【下倚郭至元二年省本府之錄事司井龍門縣並入焉二十八年又割龍門去屬雲州】 宣平 【下】 順聖 【下舊隸宏州今來屬】  保安州 遼奉聖州金為興德府 【按金史地理志作德興府治德興縣元志誤謹附識】 元初因之舊領永興縉山懷來礬山四縣至元二年省礬山入永興三年省縉山入懷來仍改為奉聖州隸宣德府尋以地震改名保來州五年復置縉山延祐三年以縉山懷來仍隸大都領一縣永興 【下倚郭】  蔚州 【下】 至元二年省州為靈仙縣隸宏州其年復改為蔚州隸宣德府領五縣靈仙 【下】 靈邱 【下 按金史地理志靈邱縣宣宗貞祐二年升為成州四年割為代州支郡當是元時復為靈邱來屬元史未詳謹附識】 飛狐 【下】 定安 【下】 廣靈 【下】  興州 【下】 金初為興化軍隸北京後為興州元中統三年屬上都路領二縣興安 【下至元二年置】 宜興 【中至元二年置 按金忠地理志云宜興本興化縣白檀鎮章宗泰和三年升為縣是宜興為金縣元志云至元二年置蓋綠上文興安縣注而誤也謹附識】  松州 【下】 金為松山縣隸北京大定府路元中統三年升為松州仍存縣至元二年省縣入州 桓州 【下】 金置桓州元初廢至元二年復置 雲州 【下】 契丹置望雲縣金因之元中統四年升縣為雲州治望雲縣至元二年州存縣廢二十八年復升宣德之龍門鎮為望雲縣隸雲州領一縣望雲

  ·興和路

  興和路 【上】 金置柔遠鎮後升為縣又升撫州屬西京元中統三年以郡為內輔升隆興路總管府建行宮領縣四州一高原 【下倚郭中統二年隸宣德府三年來屬】 懷安 【下元初隸宣德府中統三年來屬】  天成 【下元初隸宣德府中統三年來屬】 咸寧 【下元初隸宣德府中統三年來屬】  寶昌州 【下】 金置昌州元初隸宣德府中統三年隸本路置鹽使司延祐六年改寶昌州

  ·永平路

  永平路 【下】 金為興平軍元太祖十年改興平府中統元年升平灤路置總管府設錄事司成宗大德四年以水患改永平路領縣四州一州領二縣盧龍 【下倚郭】 遷安 【下至元二年省入盧龍縣後復置】 撫寧 【下至元二年與海山俱省入昌黎三年復置四年又與海山俱入昌黎七年復置仍省昌黎海山入焉十一年復置昌黎以屬濼州今昌黎屬本路】 昌黎 【下至元十一年復置仍併海山入焉詳見撫寧縣】  濼州 【下】 金領義豐馬城石城樂亭四縣元至元二年省義豊入州三年復置先以石城省入樂亭其年改入義豊四年馬城亦省領二縣義豊 【下倚郭至元二年省入州三年復置】 樂亭 【下元初嘗於縣置漠州尋廢復為樂亭縣隸灤州】

  ·德寧路

  德寧路 【下】 領縣一德寧 【下】

  ·淨州路

  淨州路 【下】 領縣一天山 【下】

  ·泰寧路

  泰寧路 【下】 領縣一泰寧 【下】

  ·集寧路

  集寧路 【下】 領縣一集寧 【下】

  ·應昌路

  應昌路 【下】 領縣一應昌 【下】

  ·全寧路

  全寧路 【下】 領縣一全寧 【下】

  ·寧昌路

  寧昌路 【下】 領縣一寧昌 【下】

  ·砂井總管府

  砂井總管府領縣一砂井

  以上七路一府八縣建置皆闕

  ·保定路

  保定路 【上】 金順天軍元太宗十一年升順天路置總管府至元十二年改保定路設錄事司領縣八州七州領十一縣清苑 【中附郭】 滿城 【中】 唐 【下金隸定州後來屬】 慶都 【下元初隸真定府太宗十一年來屬】 行唐 【下 按金史地理志行唐縣屬真定府應是元初與慶都來屬謹附識】 曲陽 【中金屬中山府元初改恆州立元帥府割阜平靈壽行唐慶都唐縣以隸之逮移鎮歸德隸中山府復為曲陽縣後隸保定】 新安 【下金置新安州涯城縣至元二年州縣俱廢改為新安鎮入歸信縣四年割入容城九年置新安縣來屬】 博野 【下至元二十一年立 按金史地理志博野縣屬蠡州本志後蠡州注云至元三年省司候司博野縣入州十七年直隸省部二十一年仍屬真定路疑至二十一年改蠡州隸真定時僅領司候司而以博野來屬元史未晰謹附識】  易州 【中】 元太宗十一年割隸順天府至元十年隸大都路二十三年還隸保定領三縣易 【中倚郭元初存州廢縣至元三年復置】 淶水 【下】 定興 【下金隸涿州元來屬】  祁州 【中】 金屬真定路至元三年立附郭蒲陰縣及以束鹿深澤二縣來屬隸保定領三縣蒲陰 【中倚郭】 深澤 【下至元二年併入束鹿縣三年又來屬】 束鹿 【中】 雄州 【下】 金為永定軍元太宗十一年割雄州三縣屬順天路至元十年改屬大都路十二年改屬順天路為保定路二十三年復以雄州隸之領三縣歸信 【下】 容城 【下金隸安肅州元來屬】 新城 【太宗二年改新泰州七年復為縣屬大都路十一年隸順天路至元二年隸雄州十年隸大都二十三年復來屬】  安州 【下】 金置治渥城縣元初移治葛城至元二年廢為鎮入高陽縣後復改安州隸保定領二縣葛城 【下倚郭】 高陽 【下】  遂州 【下】 金遂城縣隸保州元至元二年省入安肅州為鎮後復置州而縣廢隸保定 安肅州 【下 按金史地理志安肅州領安肅一縣續輿地考云元時縣廢州存謹附識】  完州 【下】 金為永平縣又改完州元至元二年改永平縣後復為完州

  ·燕南河北道肅政廉訪司

  真定路

  順德路

  廣平路

  彰德路

  大名路

  懷慶路

  衛輝路

  河閒路

  東平路

  東昌路

  濟寧路

  曹州

  濮州

  高唐州

  泰安州

  德州

  恩州

  冠州

  真定路

  真定路元初改真定府為路置總管府領中山府趙邢洺磁滑相濬衛祁威完十一州後割磁威隸廣平濬滑隸大名祁完隸保定又以邢入順德洺入廣平相入彰德衛入衛輝又以冀深晉蠡四州來屬錄事司領縣九府一州五府領三縣州領十八縣真定 【中倚郭】 藳城 【中太宗六年為永安州無極寧晉新樂平棘四縣隸焉七年廢州為葉城縣屬真定】 欒城 【下】 元氏 【中】 獲鹿 【中太宗在潛邸改西寧州既即位七年復為獲鹿縣隸真定】 平山 【下】 靈壽 【下】 阜平 【下】 涉 【元初為崇州隸真定路後廢州復置涉縣至元二年入磁州後復來屬】  中山府本定州金為中山府舊領祁完二州元太宗十一年割二州隸順天府後為散府隸真定領三縣安喜 【中】 新樂 【下】 無極 【中】 趙州 【中】 唐趙州金為沃州元仍為趙州舊領平棘臨城欒城元氏高邑贊皇寧晉隆平柏鄉九縣太祖十五年割欒城元氏隸真定領七縣平棘 【中】 寧晉 隆平 【下】 臨城 【中】 柏鄉 【下】 高邑 【下】 贊皇 【下至元二年併入高邑七年復置】  冀州 【上】 領五縣信都 【中至元初與冀州錄事司俱省入冀州後復置三年省錄事司入焉為冀州治所】 南宮 【上】 棗強 【中】 武邑 【中】 新河 【中太宗四年置 按明史地理志新河縣宋以新河鎮地置後省入南宮元復置元史未詳謹附置】  深州 【下】 元初隸河閒置帥府太宗十年隸真定路領饒楊安平武彊束鹿靜安五縣後割安平饒陽武彊隸晉州束鹿隸祁州以冀州之衡水來屬領二縣掙安 【中】 衡水 【下】  晉州唐宋皆為鼓城縣元太祖十年改晉州太宗十年立鼓城等處軍民萬戶所中統二年復為晉州領四縣鼓城 【中倚郭】 饒陽 【中】 安平 【下太祖十九年為南平州於此行千戶總管府事領饒陽一縣太淙七年復改為縣隸深州憲宗在潛邸隸鼓城等處軍民萬戶府中統二年改立晉州仍為安平縣隸焉】 武彊 【下元初創立東武州領武邑靜安太宗六年廢州復為縣改隸深州十一年割屬祁州憲宗在潛邸隸鼓城等處軍民萬戶府中統二年置晉州縣隸焉】  蠡州 【下】 元初隸真定領司候司博野縣至元三年省司候司博野縣入蠡州十七年直隸省部二十一年仍屬真定

  順德路

  順德路 【下】 金為邢州元初置元帥府後改安撫司憲宗分洺水民戶之半於武首鎮置司總管五年以武道鎮置廣宗縣併以來屬中統三年升順德府至元元年以洺州磁州來屬二年洺磁自為一路以順德為順德路總管府設錄事司領縣九邢臺 【中倚郭】 鉅鹿 【中】 內邱 【中至元二年併唐山縣入焉後復置】 平鄉 【中】 廣宗 【中憲宗五年置中統三年以後屬順德府至元二年省入平鄉縣後復置 按續輿地考唐置廣宗縣金改宗城屬洺州元憲宗時復為廣宗縣元史未詳謹附識】 沙河 【下至元二年省南和縣入焉後復置】 南和 【下】 唐山 【下】 任縣 【下至元二年省入邢臺縣後復置】

  廣平路

  廣平路 【下】 舊洺州元太宗八年置邢洺路總管府以邢磁威隸之憲宗二年為洺磁路上領磁威二州至元十五年升廣平路總管府設錄事司領縣五州二州領六縣永年 【中倚郭】 曲周 【中】 肥鄉 【中】 雞澤 【下元初併入永年後復置】 廣平 【下】  磁州 【中】 金隸彰德府元太祖十年升為滏源軍節度隸真定路太宗八年隸邢洺路憲宗二年改邢洺路為洺磁路至元二年以真定之涉縣及成安縣併入滏陽武安縣併入邯鄲止以滏陽邯鄲二縣及錄事司來屬後復置涉縣歸真定以滏陽武安邯鄲成安錄事司隸焉三年併錄事司入滏陽縣十五年改洺磁路為廣平路總管府磁州仍隸焉領四縣滏陽 【中倚郭】 武安 【中】 邯鄲 【下】 成安 【下】  威州 【中】 金置元太宗六年割隸邢洺路以洺水縣來屬憲宗二年隸洺磁路徒州治於洺水領二縣洺水 【中倚郭太宗八年隸洺州定宗二年改隸威州憲宗二年徒威州治此】 井陘 【下威州本治此憲宗二年移州治於洺水縣井陘為屬縣】

  彰德路

  彰德路 【下】 金為彰德府元太宗四年立彰德總帥府領衛輝二州憲宗二年割出衛輝以彰德為散府屬真定路至元二年復立彰德總管府領懷孟衛輝四州及本府安陽臨漳湯陰輔岩林盧五縣四年又割出懷孟衛輝仍立總管以林盧升為林州復立輔岩縣隸之六年併輔岩入安陽設錄事司領縣三州一安陽 【上至元六併輔岩入焉】 湯陰 【中】 臨漳 【中】  林州 【下】 本林盧縣金升為州元太宗七年行縣事憲宗二年復為州至元二年復為縣又併輔岩入焉未幾復為州割輔岩入安陽仍以州隸彰德路

  大名路

  大名路 【中】 金安正軍元因舊名為大名府路總管府設錄事司領縣五州三州領六縣元城 【中倚郭至元二年併入大名縣後復置】 大名 【中倚郭太宗六年立縣治憲宗二年遷縣事於府城內至元二年省元城來屬尋析大名元城為二縣九年還縣治於故所】 南樂 【中】 魏 【中】 清河 【本恩州地太宗七年簎為清河縣隸大名路 按金史地理志本有清河縣不知何時併省至是復置謹附識】  開州 【上】 元割開封之長垣曹州之東明來屬領四縣濮陽 【上倚郭】 東明 【中太宗七年割隸大名路至元二年來屬】 長垣 【中初隸大名路至元二年始隸開州】 清豐 【中】  滑州 【中】 領二縣白馬 【上為州治所】 內黃 濬州 【下】 元初隸真定至元二年隸大名

  懷慶路

  懷慶路 【下】 金初為懷州後置沁南軍元初復為懷州太宗四年行懷孟州事憲宗六年世祖在潛邸以懷孟二州為湯沐邑七年改懷孟路總管府至元元年以懷孟路隸彰德路二年復以懷孟自為一路延祐六年以仁宗潛邸改懷慶路設錄事司領縣三州一州領三縣河內 【中】 修武 【中】 武陟 【中】 孟州 【下】 金大定中為河水所害北去故城十五里築今城徙治焉故城謂之下孟州新城謂之上孟州元初治下孟州憲宗八年復立上孟州河陽濟源王屋溫四縣隸焉設司候司至元三年省王屋入濟源併司候司入河陽領三縣河陽 【下】 濟源 【下太宗六年改濟源為原州七年州廢復為縣至元三年省王屋縣入焉】 溫

  衛輝路

  衛輝路 【下】 金河平軍元中統元年升衛輝路總管府設錄事司領縣四州二汲 【下倚郭】 新鄉 【中】 獲嘉 【下】 昨城 【下就以胙 城為倚郭憲宗元年還州治於汲以胙城為屬邑】  輝州 【下】 金升蘇門縣為輝州置山陽縣屬焉元至元三年省蘇門縣廢山陽為鎮入本州 淇州 【下】 唐宋金並為衛縣之域曰鹿臺鄉元憲宗五年以大名彰德衛輝籍餘之民立為淇州因又置縣曰臨淇為倚郭中統元年隸大名路宣撫司至元三年立衛輝路以州隸之而臨淇縣省

  河閒路

  河閒路 【上】 金河閒府元至元二年置河閒路總管府設錄事司領縣六州六州領十七縣河閒 【中倚郭】 肅寧 【下至元二年廢為鎮入河閒縣後復置】 齊東 【下憲宗三年隸濟南路至元二年還屬河閒路 按山東通志金明昌中於鄒平縣之趙嚴口置齊東鎮元太宗七年升為縣謹附識】 寧津 【下憲宗三年屬濟南路至元二年隸河閒】 臨邑 【下本屬濟南府太宗七年割屬河閒憲宗三年還屬濟南至元二年復屬河閒】 青城 【下本青平鎮太宗七年析臨邑寧津地置縣隸濟南中統置青城縣隸陵州至元二年隸河閒】  滄州 【中】 金為臨海軍元復為滄州領五縣清池 【中】 樂陵 【中】 南皮 【下】 無棣 【下至元二年併入樂陵縣以縣治入濟南之棣州尋復置】 鹽山 【下】  景州 【中】 金觀州元至元二年復改景州領五縣蓚 【中舊屬觀州元初升元州後復為蓚縣】 故城 【中元初隸河閒路至元二年併為故城鎮屬景州是年復置縣還來屬】 阜城 【下】 東光 【下】 吳橋 【中】  清州 【下】 金為乾寧郡元太宗二年改清寧府七年又改清州至元二年以靖海興濟兩縣及本州司候司併為會川縣後復置清州領三縣會川 【中】 靖海 【下】 興濟 【下】  獻州 【下】 金為壽州又改獻州元至元二年以州併入樂壽直隸河閒祿未幾復舊領二縣樂壽 【中附郭】 交河 【中至元二年入樂壽未幾如故】  莫州 【下 按金史地理志莫州治任邱貞祐二年降為鄚亭縣元志未詳謹附識】 至元二年省入河閒尋復領二縣莫亭 【下倚郭至元二年與任邱俱省入河閒縣後復置】 任邱 陵州 【下】 本將陵縣隸景州憲宗三年割隸河閒府是年升陵州隸濟南路至元二年復為縣三年復為州仍隸河閒路

  東平路

  東平路 【下】 金東平府元太祖十五年嚴實以彰德大名磁洛恩博濬滑等戶三十萬來歸以實行臺東平領州縣五十四實沒子忠濟為東平路管軍萬戶總管行總管府事至元五年以東平為散府九年改下路總管府設錄事司領縣六須城 【下為東平治所】 東阿 【中】 陽穀 【中】 汶上 【中】 壽張 【下】 平陰 【下至元十三年以縣之辛鎮寨孝德等四鄉分析他屬明年改寨為肥城作中縣隸濟寧路以平陰為下縣仍屬東平】

  東昌路

  東昌路 【下】 本博州金隸大名府元初隸東平路至元四年析為博州路總管府十三年改東昌路仍置總管府設錄事司領縣六聊城 【中倚郭】 堂邑 【中】 莘 【中宋隸大名府元割以來屬】 博平 【中】 茌平 【中】 邱 【下本為鎮隸曲周至元二年併入堂邑二十六年山東宣慰司言邱縣併入堂邑差稅詞訴相去二百餘里往復非便平恩有戶二千七百升縣為宜遂立邱縣隸東昌】

  濟寧路

  濟寧路 【下】 周為濟州元太宗七年割屬東平府至至元六年以濟州還治鉅野仍析鄆城四鄉來屬八年升濟寧府治任城尋還治鉅野十二年復立濟州治任城屬濟寧府十五年遷府於濟州卻以鉅野行濟州事其年又以府至歸鉅野而濟州仍治任城但為散州十六年濟寧升為路置總管府設錄事司領縣七州三州領九縣鉅野 【中倚郭金廢屬鄆州元至元六年復立】 鄆城 【上金以水患徒置盤溝村元至元八年復來屬】 肥城 【宋金為平陰縣元至元十二年以平陰辛鎮寨東北十五里舊城改設貪縣 按前東平路平陰縣注稱至元十三年以縣之辛鎮寨孝德等四鄉分析他屬明年改寨為肥城作中縣屬濟寧路是俷城縣之設乃在至元十四年此作十二年疑誤謹附識】 金鄉 【下初隸濟州至元二年來屬】 碭山 【金為水蕩沒元憲宗七年始復置縣治隸東平路至元二年以戶口稀少併入單父縣三年復置屬濟州八年屬濟寧路 按金史地理志碭山縣屬單州元志云至元二年併入單父是至元二年以前仍屬單州也謹附識】 虞城 【下金圮於水元憲宗二年始復置縣隸東平路至元二年以戶口稀少併入單父三年復立縣屬濟州八年隸濟寧路】 豐 【唐屬徐州元憲宗三年屬濟州至元二年以沛縣併入豐縣三年復立沛縣八年以豐縣直隸濟寧路】 濟州 【下】 金為濟州治任城元至元二年以戶不及千數併隸任城六年遷州於鉅野而任城為屬邑八年升州為濟寧府治任城遷府治鉅野十二年以任城當江淮水路衝要復立濟州屬濟寧府而任城廢十五年遷府於濟州以鉅野行濟州事其年復於鉅野立府仍於此為州二十三年復置任城隸州領三縣任城 【倚郭】 魚臺 【太宗七年屬濟州至元二年併入金鄉三年復故八年屬濟寧府十三年來屬】 沛 【太宗七年移滕州治此憲宗二年州廢復為縣至元二年省入豐縣三年復置八年隸濟寧府十三年來屬】 兗州 【下】 唐初為兗州金改泰定軍元初復為兗州屬濟州憲宗二年分隸東平路至元五年復屬濟州十六年隸濟寧路總管府領四縣嵫陽 曲阜 泗水 【至元二年省入曲阜三年復置】 寧陽 【至元二年省入嵫陽大德元年復置】  單州 【下】 金隸歸德府元初屬濟州憲宗二年屬東平府至元五年復屬濟州十六年隸濟寧路領二縣單父 【下倚郭元初與單州併屬濟州憲宗二年隸東平府至元二年復立單父縣三年還屬濟州今屬單州】 嘉祥 【舊屬濟州憲宗二年割隸東平路至元三年還屬濟州今為單州屬縣】

  曹州

  曹州 【上】 金為曹州元初隸東平路總管府至元二年置隸省部領縣五濟陰 【上】 成武 【中】 定陶 【中】 禹城 【中】 楚邱 【中 按金史地理志成武縣屬單州禹城縣屬濟南府二縣不知何時改屬謹附識】

  濮州

  濮州 【上】 金為刺史州元初隸東平路後割大名之館陶朝城恩州之臨清開州之觀城來屬至元五年直隸省部領縣六鄄城 【上】 朝城 【中初隸東平府至元五年來屬】 館陶 【中初屬東平路至元三年來屬】 臨清 觀城 【下金屬開州元初來屬】 范 【下初屬東平府路至元二年來屬】

  高唐州

  高唐州 【中】 舊高唐縣屬博州元初隸東平路至元七年升州 【案升州以下疑有闕文當云升為州宜隸省部謹附識】 領縣三高唐 【中】 夏津 【中初隸東平至元七年屬】 武城 【中初隸東平至元七年來屬】

  泰安州

  泰安州 【中】 宋奉符縣金置泰安州元初屬東平路至元二年省新泰縣入萊蕪縣五年析隸省部三十一年復立新友縣領四縣奉符 【中】 長清 【中舊屬濟南府元初來屬】 萊蕪 【下】 新泰 【金為泰安州元至元二年省入萊蕪三十一年復立】

  德州

  德州金屬山東西路元初隸東平路總管府割大名之清平濟南之濟河縣來屬領五縣安德 【下】 平原 【下】 齊河 【金置隸濟南府元至元二年來屬】 清平 【宋金隸大名府元初來屬】 德平

  恩州

  恩州 【中】 金隸大名府路元初割清河縣隸大名府以武城隸高唐惟存歷亭一縣及司候司至元二年縣及司俱省入州七年自東平析隸省部

  冠州

  冠州舊冠氏縣金屬大名府元初屬東平路至元六年升冠州直隸省部

  ·山東東西道宣慰司

  益都路

  益都路

  益都路金為益都路總管府元設錄事司領縣六州八州領十五縣益都 【中倚郭至元二年以行淄州及行淄川縣併入三年又併臨淄臨朐二縣入焉十五年割臨淄臨朐復置縣 案山東通志至元二年割淄川之孝歸懷德二鄉入益都謹附識】 臨淄 【下】 臨朐 【下】 高苑 【下舊屬淄州】 樂安 【下】 壽光 【下】  濰州 【下】 金屬益都路元初領北海昌邑昌樂三縣及司候司憲宗三年省司候司入北海至元三年省昌樂縣入北海領二縣北海 【下】 昌邑 【下】  膠州 【下】 金為膠西縣屬密州元太祖於縣置膠州領三縣膠西 【中】 即墨 【下宋金皆隸萊州元太祖二十二年來屬 按本志萊州沿革又稱至元二年省即墨入掖膠水似是太祖時以即墨屬膠州至世祖至元二年仍省入萊州之掖膠水二縣也但明史志膠州頜縣仍有即墨並無廢省復置之文萊州條所云乃屬疑義謹附識】 高密 【下宋金並隸密州】  密州元初以膠西高密屬膠州憲宗三年省司候司入諸城縣隸益都領二縣諸城 【州治所】 安邱 【下】  莒州 【下】 金為莒州隸益都路元因之領四縣莒 【下州治所憲宗三年省司候司入焉】 沂水 【下】 日照 【下】 蒙陰 【下元初因舊名為新泰縣中統三年以李璮亂人民逃散省入沂水仁宗皇慶二年復置為蒙陰縣】  沂州 【下】 金屬山東東路元屬益都路領二縣臨沂 【中州治所憲宗三年省司候司入焉】 費 【下】  滕州 【下】 金為勝州屬滏州元隸益都路領二縣滕 【下】 鄒 【下】 嶧州 【下】 金蘭陵縣於縣置嶧州元初以嶧州隸益都路至元二年省蘭陵入本州 博興州 【下】 金為博興縣屬益都府元初升為州

  ·山東東西道肅政廉訪司

  濟南路

  般陽府路

  寧海州

  濟南路

  濟南路 【上】 金為濟南府元初改濟南路總管府舊領淄陵二州至元二年淄州割入淄萊路陵州割入河閒路又割臨邑縣隸河閒路長清縣入泰安州禹城縣隸曹州齊河縣入德州割淄州之鄒平縣來屬置總管府設錄事司領縣四州二州領七縣歷城 【中倚郭】 章邱 【上】 鄒平 【上唐宋皆屬淄州元至元閒來屬】 濟陽 【中】  棣州 【上】 元初濱棣自為一道中統二年改置濱棣路安撫司至元二年與濱州俱隸濟南路領四縣厭次 【中倚郭初立司侯司至元二年省入本縣】 商河 【中】 陽信 【中】 無棣 【下宋金屬滄州元初割無棣之半屬滄州半以來屬】  濱州 【中】 金棣益都元初以棣州為濱棣路至元二年省路為州隸濟南路領三縣渤海 【中初設司候司至元二年省入本縣】 利油 【下】 霑化 【下】

  般陽府路

  般陽府路 【下】 舊淄州金屬山東東路元初太宗在潛邸置新城縣中統四年割濱州之蒲臺來屬先是淄州隸濟南路總管府五年升淄州路置總管府是歲改元至元割鄒平屬濟南路高苑屬益都路二年改淄州路為淄萊路二十四年改般陽路取漢縣以為名設錄事司領縣四州二州領八縣淄川 【中倚郭】 長山 【中初屬濟南路中統三年來屬】 新城 【中本長山縣驛臺太宗在潛邸以人民完聚刱置城曰新城以田索二鎮屬焉】 蒲臺 【下金屬濱州元初隸演棣路中統五年屬淄州至元二年改屬淄萊路升中縣】  萊州 【中】 金定海軍屬山東東路元初屬益都路中統五年屬淄州路至元二年改淄萊路省錄事司人掖縣又省即墨入掖與膠水二十四年仍隸般陽路領四縣掖 【中倚郭至元二年省錄事司析即墨縣入焉】 膠水 【下至元二年析即墨縣入焉】 招遠 【下】 萊陽 登州 【下】 元初屬益都路中統五年置淄州路以登州隸之至元二十四年屬般陽路領四縣蓬萊 【下】 黃 【下】 福山 【下偽齊以登州之雨水鎮為福山縣楊疃鎮為棲霞縣】 棲霞 【下】

  寧海州

  寧海州 【下】 偽齊劉豫以登州之交登牟平二縣立寧海軍金升寧海州元初隸益都路至元九年直隸省部領縣二牟平 【中】 文登 【下】

  ·河東山西道宣慰使司

  大同路

  大同路

  大同路 【上】 遼為西京大同府金改總管府元初置警巡院至元二十五年改西京為大同路設錄事司領縣五州八州領四縣 【大德四年於西京黃華嶺立屯田六年立萬戶府所屬山陰雁門馬邑鄯陽洪濟金城寧武凡七屯】 大同 【中倚郭至元二年省西縣入焉 案遼金二史地理地大同府均無西縣之名或係元初始置旋於至元二年省人大同耳謹附議】 白登 【下至元二年廢為鎮屬大同縣尋復置】 宣寧 【下】 平地 【下本號平地裊至元二年省人豐州三年置縣曰平地】 懷仁 【下 案金史地理志懷仁縣貞祐二年五月升為雲州當是元初復為懷仁縣元史未詳謹附識】  宏州 【下】 金領襄陰順聖二縣元至元中割順聖隸宣德府惟領襄陰及司候司後並省入州 渾源州 【下】 唐渾源縣金升為州仍置縣在郭下併置司候司元至元四年省入州 【案明一統志云元初改渾源縣曰恆陰元史不載謹附識】  應州 【下】 領二縣金城 【下州治所】 山陰 【下至元二年併入金城後復置 案金史地理志山陰縣貞祐二年五月升為忠州當是元初復為山陰縣元史未詳謹附識】  朔州 【下】 領二縣鄯陽 【下至元四年省錄事司人焉】 馬邑 【下 案金史地理志馬邑縣貞祐二年升為固州當是元時復為縣謹附識】  武州 【下】 至元二年割寧邊州之半來屬舊領寧邊一縣 【案金史地理志寧邊作寧遠謹附識】 及司候司四年省入州 豐州 【下】 金為天德軍元為豐州舊有錄事司并富民縣至元四年省入州東勝州 【下】 金初屬西夏後復取之元至元二年省寧邊州之半入焉舊有東勝縣及錄事司四年省入州 雲內州 【下】 金領雲川柔服二縣元初廢雲川設錄事司至元四年省司縣入州

  ·河東山西道肅政廉訪司

  冀寧路

  晉寧州

  冀寧路

  冀寧路 【上】 金為太原府元太祖十一年立太原路總管府大德九年以地震改冀寧路設錄事司領縣十州十四州領九縣陽曲 【中倚郭】 文水 【中】 平晉 【下】 祁 【下舊隸晉州後州廢隸太原路】 榆次 【下至元二年隸太原路】 太谷 【下】 清源 【下】 壽陽 【下】 交城 【下】 徐溝 【下】  汾州 【中】 金置汾陽軍元初立汾州元帥府割靈石縣隸平陽路之霍州仍析置小靈石縣後廢府至元二年復行州事省小靈石入介休三年併溫泉入孝義領四縣西河 【中】 孝義 【下至元三年割溫泉縣之半置巡檢司隸本縣】 平遙 【下元初屬太原府至元二年來屬】 介休 【下元初置隸太原府至元二年來屬仍省小靈石縣入焉】  石州 【下】 元中統二年省離石縣入本州三年復立至元三年省溫泉入孝義以臨泉為臨州舊置司候司後與孟門方山俱省入離石領二縣離石 【下倚郭】 寧鄉 【下太宗九年隸太原府定宗三年隸石州憲宗九年又隸太原府至元三年復來屬】  忻州 【下】 金隸太原府元因之領二縣秀容 【下倚郭至元二年省入忻州四年復置 案山西通志秀容縣元初改九原謹附識】 定襄 【下】  平定州 【下】 元至元二年省倚郭平定樂平二縣入本州七年復立樂平 【案山西舊志云元初開元帥府統皋和遼儀威孟邢等處至元二年遼儀和入平陽威入廣平孟隸太原邢入順德元史不載謹附識】 領一縣樂平 【下倚郭至元二年省縣為鄉入本州立巡檢司七年復立】  臨州 【下】 金臨水縣 【案金史地理志作臨泉縣蓋誤謹附識】 隸石州元中統二年改臨泉縣直隸太原府三年升臨州 保德州 【下】 本嵐州地宋始置州舊有倚郭縣元憲宗七年廢縣至元二年省隩州芭州入本州三年又併岢嵐軍入焉四年割岢嵐隸管州隩州仍來屬 崞州 【下】 本崞縣元太宗十四年升崞州管州 【下】 金為靜樂郡又改為管州元太祖十六年以嵐州之岢嵐寧化樓煩併入本州至元二十二年割岢嵐隸嵐州而寧化樓煩仍入本州 【案金史地理志管州領靜樂一縣當是元是省入州謹附識】  代州 【下】 唐置代州總管府金改都督府元中統四年併雁門縣入州 臺州 【下】 金升代州之五臺縣為臺州隸太原路元因之 興州 【下】 金升嵐州之合河縣為興州棣太原路元因之 堅州 【下】 金升代州之繁畤縣為堅州隸太原路元因之 嵐州 【下】 唐宋并為嵐州金升鎮西節度至元二年省入管州五年復立盂州 【下】 本盂縣金升為州元因之

  晉寧州

  晉寧州 【上】 金為平陽府元初為平陽路大德九年以地震改晉寧路設錄事司領縣六府一州九府領六縣州領四十縣臨汾 【中倚郭】 襄陵 【中】 洪洞 【中】 浮山 【下 案金史地理志浮山縣宣宗興定四年更名忠孝當是元時復舊名謹附識】 汾西 【下】 岳陽 【下本冀氏縣屬平陽府至元三年省入岳陽縣四年以縣當東西驛路之要復置併岳陽和川二縣入焉後復改為岳陽縣 案冀氏元中誤作猗氏今改正】  河中府元憲宗在潛邸置河解萬戶府領河解二州河中府領錄事司及河東臨晉虞鄉猗氏萬泉河津榮河七縣至元三年省虞鄉入臨晉省萬泉入猗氏併錄事司入河東罷萬戶府而河中府仍領解州八年割解州宜隸平陽路河中止領五縣十五年復置萬泉縣來屬領六縣河東 【下府治所】 萬泉 【下】 猗氏 【下】 滎河 【下金隸滎州元初廢滎州復為滎河縣】 臨晉 【下】 河津 【下】  絳州 【中】 本絳州金改晉安府元初為絳州行元帥府河解二州諸縣皆隸焉後罷元帥府仍為絳州隸平陽路領七縣正平 【下倚郭至元二年省錄事司入焉】 太平 【中】 曲沃 【下】 翼城 【下金為翼州元初復為翼城縣隸絳州】 稷山 【下】 絳 【下至元二年省垣曲縣入焉十六年復立垣曲縣絳縣如故】 垣曲 【下】  潞州 【下】 舊潞州元初為隆德府行都元帥府事太宗三年復為潞州隸平陽路至元三年以涉縣割入真定府以錄事司併入上黨縣領七縣上黨 【下】 壺關 【下】 長子 【下】 潞城 【下】 屯留 【下至元二年省入襄垣十五年復置】 襄垣 【下】 黎城 【下至元二年併涉縣偏城等十三村入焉】  澤州 【下】 本澤州金為平陽府 【案金史地理志澤州宣宗元光二年升為節鎮軍曰忠昌元志誤謹附識】 元初置司候司及領晉城高平陽城沁水端氏陵川六縣至元三年省司候司陵川縣入晉城省端氏入沁水後復置陵川領五縣晉城 【下】 高平 【下】 陽城 【下】 沁水 【下】 陵川 【下至元三年省入晉城後復置】  解州 【下】 五代漢隱帝乾祐中於解縣置解州金升寶昌軍元至元四年併司候司入解縣領六縣解 【下】 安邑 【下】 聞喜 【下】 夏 【下】 平陵 【下 案山西通志元至元閒併平陸縣入芮城成宗元貞初復分置元史未詳謹附識】 芮城 【下】  霍州 【下】 金為霍州元因之領三縣霍邑 【下倚郭】 趙城 【舊屬平陽府】 靈石 【下舊屬汾州】  隰州 【下】 元以州隸晉寧路領五縣隰川 【中州治所至元三年省大寧仵城溫泉三縣入焉 案元地缺仵城二字據金史地理志隰州有仵城縣析隰川置元志無之當在所省三縣之內謹附志於此】 大寧 【下至元三年省入隰川二十三年復置】 石樓 【下】 永和 【下】 蒲 【下】  沁州 【下】 金為沁州元因之領三縣銅鞮 【下州治所至元三年省錄事司武鄉縣入焉 案金史地理志沁源縣元光二年十一月升為穀州當是元初復為縣謹附識】 沁源 【下至元十年省綿上入焉】 武鄉 【下至元三年省入銅鞮後復立】 遼州 【下】 元隸晉寧路領三縣遼山 【下倚郭】 榆社 【下至元三年省入遼山六年復立】 和順 【下至元三年省儀城縣入焉】 吉州 【下】 元初領司候司吉鄉鄉寧二縣中統二年併司候司入吉鄉縣至元二年省吉鄉三年又省鄉寧共入州後復置鄉寧領一縣鄉寧 【下】

  △嶺北等處行中書省統和寧路總管府

  和寧路

  ·和寧路

  和寧路 【上】 始名和林以西有哈喇和林河因以名城太祖十五年定河北諸郡建都於此初立元昌路後改轉運和林使司前後五朝都焉中統元年遷都太興和林置宣慰司都元帥府後分都元帥府於金山之南和林止設宣慰司至元二十七年立和林等處都元帥府大德十一年立和林等處行中書省罷和林宣慰司都元帥府置和林總管府武宗至大二年改行中書省為行當書省四年罷尚書省復為行中書省皇慶元年改嶺北等處行中書省改和林路總管府為和寧路總管府 【本省站圖爾根摩琳納琳等一百十九處】

  欽定續通典卷一百三十四